分享微信微博APP
首页 > 政策 > 正文

闯入汽车朋友圈 5G描绘未来出行“新场景”

来源: 作者:admin 2019-05-23 10:58:36

郑州郑东新区智慧岛,L4级宇通自动驾驶巴士试运行吸引了不少参与者排队体验。据悉,每辆巴士最多可提供12个座位,在开空调的状态下,充满电后可以行驶200公里。

       与一般车辆不同的是,它并没有驾驶员操作,却可以熟练地自动起停、拐弯,避开障碍物,识别红绿灯。

       延时仅1毫秒 5G让“聪明的车”更敏捷

       据记者了解,5G通信的传输速率将以每秒Gb为单位,是现在4G传输速率的数十倍甚至百倍。同时,5G技术支持单位时间内每平方公里百万台设备的互联,可真正实现万物互联。

       2019年被视为中国“5G建设元年”。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部署超过1万个5G商用基站,各个垂直领域已经开始感受到5G的应用潜力。

       据悉,“智慧岛5G智能公交”试行线路共计1.53公里,在岛内围绕管委会核心区域的顺时针环线上,4辆“小宇”自动驾驶巴士在没有车道护栏隔离的状态下实现自动运行。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发布的自动驾驶分类标准,自动驾驶技术共分为6级。其中,L4级别为高度自动驾驶、L5级别为完全自动驾驶。相较于L0至L3级自动驾驶,L4、L5级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可以称为“无人驾驶”。

       在业内人士看来,5G的落地运用将为自动驾驶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得益于5G通信低时延、高可靠、超高速、高容量的特性,车与车、人与车、车与路等物联信息将会以更完备、更冗余的形式得以传送、处理,无论是信息获取系统还是决策系统都将更清晰、更全面地描绘出运行中的智能公交系统、道路、环境设施、车辆及人员等要素的全貌。

       “车是自动驾驶巴士,路是车路协同设施,云是云控平台。在‘智慧岛5G智能公交’试运行的区域内,我们还建设了5G全覆盖的网络,我们的车通过了智能网联路测相关规范和认证,这是我们的‘车-路-网-云-法’安全一体化解决方案。”任永利如是说。

       商用场景“眼花缭乱” 车企争相布局5G

       正如苗圩所言,对致力于实现“智能化”转型的汽车产业来说,5G描绘出了一个“车联万物、智慧畅行”的全新想象空间。它不仅能够支持车联网和智能驾驶的进一步发展,也能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让智能制造更高效。

       2019上海国际车展前夕,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电动车品牌ARCFOX发布了商业搭载5G技术的平台——IMC智能模块标准架构。据悉,在智能层面,该平台拥有计算能力高达每秒352万亿次的芯片,可以实现L3至L4等级以上自动驾驶技术。

       没有驾驶座、没有方向盘、没有油门刹车,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前脸和后尾……在今年上海车展“东风馆”开馆仪式暨新车发布会上,东风Sharing-VAN也吸引了不少参与者排队上车体验。

       而在第三届“创行者”大会上,上汽荣威则发布了“5G零屏幕智能座舱”荣威Vision-i概念车,创造了“SPV”车型新品类,致力于探索5G出行场景的新载体。

       有分析认为,在汽车市场的低增长成为新常态后,5G在车联网领域的落地应用能够从供给侧极大地扩展传统汽车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以智能汽车和车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智能交通系统,能够让车企改变单纯追求销量的传统发展模式,转而真正追求为消费者和社会提供完善的交通出行解决方案和更多服务价值,从而打开新的增长通道。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车的价值可能比现在的客厅更高。在车上,不仅可以娱乐,还可以办公。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所有的数字世界的娱乐、工作、活动将会和车融合在一起。”张文林如是说。

<div class="zan-wap" style="margin: 25px 0px 0px; padding: 0px; position: relative; height: 70px; color: rgb(64, 64, 64);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东街8号楼 | 办公室:8610-8456122 | 编辑部:8610-8456122

京icp备10210212号 中国产业新闻网 © 版权所有2006-2019